- 欢迎访问福建自考网!福建自考网为考生提供福建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试院www.eeafj.cn为准。
福建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知识点押题资料
想要了解试卷全部的内容,加入【考生交流群】。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机密)
语法和语法学
1、高名凯在1960年出版的《语法理论》中指出:语法也就是语言中的音义结构物各成分之间起着组织作用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式。
2、是一种语言 组词造句 的规律,也有人主张叫 ‘文法’。
3、1898年,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问世,标志着 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的的第一座丰碑。
4、◆名词解释: 语法就是一种语言中词语之间相互结合的 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结构方式 结构关系
名词+动词 主谓关系
动词+名词 述宾关系
形容词+名词 定中关系
动词+形容词 述补关系
语法包含二大内容: 词法和句法 。词法包括词的 构成、分类、形态变化 。句法包括 短语(词组)的构造、句子的构成成份、句子组合层次、复句的组合与层次 。
5、语言由 语音、词汇、语法 三大要素构成。
6、语法学就是 研究语法 的科学。以语法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科学。
7、纪年前第四世纪末班尼尼的 《班尼尼语法》 ,影响最大,影响了公元前 1世纪的 地恩尼-特拉克斯的《希腊语法》 。
8、语法简史:
A、最早研究语法的民族: 希腊和印度 。
B、16、17世纪文艺复兴开始—— 19世纪产生 历史比较语言学 ,初步运用历史观点。 现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描写语法(结构主义) :瑞士 德·索绪尔 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C、◆德·索绪尔语言性质的三原则: 社会性与个别性、历时的和共时的、组合与聚合 。
D、结构学派有二派:一是欧洲。二是美国:创始人 布龙菲尔德 于1933年发表《语言论》。
E、1957年, 乔姆斯基 发表《句法结构》 论文。
F、◆国外语法学经历了 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新兴的描写语法(结构主义) 、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G、我国古代语言研究偏重于 训诂(词汇)、音韵(语音)、文字 等语文学方面。研究零散,是为解经 服务。
H、《马氏文通》面世,语法学开始建立。
9、◆中国语法学经历: 草创模仿期(1898---1936)、探索革新期(1936---1949)、振兴期(1949——) 。
(1) 草创模仿期( 1898---1936)
A、◆1898年,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问世,标志着 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为我国语法学奠定了基础。
缺点:模仿拉丁语法间架、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书中理论也有含义不清或前后矛盾之处。
B、◆白话文语法著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 1924年黎锦熙
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他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他一反马建忠‘词本位’观念,以 ‘句本位’ 来建立语法关系。是我国第一部 白话文 著作。
缺点:模仿英语语法。
(2) 探索革新期( 1936---1949)
A、1936、1月王力先生发表 《中国文法初探》 一文,对过去模仿比附西洋语法的研究方法提出
质疑和批评。
B、以王力 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最有代表性。
(3) 振兴期(1949——)
A、◆解放初期影响最大的著作一是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 在全国掀起学习语法修辞热潮。二是 丁声树、吕叔湘、李荣 等八位先生编著《语法讲话》 1961年正式出版,改名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吸收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长处编写的一部全面描写汉语语法的专著。
B、1953—1956年开展了两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语法问题的大争论,一次是关于 词类 问题,一次是关于 主宾语 问题。
C、黄伯荣,廖序东 主编《现代汉语》,胡裕树 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 张静 主编《现代汉语》。
D、◆1978年以后出版最有影响的著作:一是 吕叔湘 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二是朱德熙先生的 《语法讲义》 。
E、影响最大的有吕叔湘先生著的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和他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朱德熙先生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讲义》 ,《语法答问》 。《答问》揭开了汉语语法特点 的盖头。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1、◆语法形式 就是指语法成分中能够表现语法意义的 声音部分 以及声音部分的 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 等形式。如:屈折变化(包括内部元音屈折和词尾变化)
2、◆论述题:语法形式的基本特征?
(1)语法形式不能独立出现或存在,必须依附其他的语言成分上,独立存在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说话时当它和别的语言成分结合时,却能给后者添加一定的依附意义,即语法意义。
例:‘们’什么意义也没有,把它附加在代词‘我’ ,名词‘同志’之后说成‘我们’ ‘同志们’,就代表——多数。
(2)哪一种语法形式能够和哪些语言成分相结合, 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不能乱套 。例:a、‘们’只能附加在 人称代词和人称名词 之后以表多数;
b、前缀‘第’‘初’总是附加在 数目字之首,以表顺序 ;
c、念轻音的‘着’‘了’‘过’总是附着在 动词或某些形容词之后 ,决不附着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之后;
d、‘的’总是附加在 定语之后 ;‘地’总是附加在 状语之后 ;‘得’总是附加在 补语之前;
e、动词的重叠方式往往用 ABAB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往往采用 AABB式。
(3)语法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地域性 。
例:汉语用‘们’表示多数;英语则用— S来表示;古代汉语里没有‘们,着,了,过’等语法形式,是近代才出现的。
3 、◆语法意义:凡是语言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 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 。
例:动词后边加轻音 ‘着’‘了’‘过’,分别表示‘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的语法意义;形容词+名词产生 定中 的语法关系;副词 +形容词产生 状中 的语法关系。
4 、◆论述题:语法意义的基本特征?
(1)它是由语法形式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不能脱离语法形式 而存在。
例:A、汉语有动词重叠这一语法形式来表示‘尝试’ ‘短暂’的语法意义,如‘你来写写看’ ‘你的衣服借我穿穿’。
B、英语 looking 这ing是附加在原形动词 look之后的语法形式。表示‘现在进行’的语法意义。一旦没有了动词,这 ing也就无法依附,一旦丢掉了这 ing,‘现在’进行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以上的例子说明语法意义实际上有两种依附性:
A、脱离了语言成分这个基础语法形式无所依附,附加意义也就无从产生。
B、脱离了语法形式这个物质外壳,语法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2)语法意义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和抽象性 。
例如:英语中在名词后面加 S,就表示多数。不管它是什么具体名词。汉语念轻音的‘了’附在动词之后,就表示完成。不需要知道是什么具体动词。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不一样。词汇意义每一个词都有特定的具体含义,各各相异,个性很强。
例如:粉笔。就知道是教学工具。
(3)语法意义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时代性 。
例如:俄语名词词尾有性,数,格的形式变化,因而使它具有阳性,中性,阴性,单数,复数,生格,造格与格,宾格等语法意义。
例如:汉语有动词重叠这一语法形式来表示‘尝试’ ‘短暂’的语法意义,如‘你来写写看’ ‘你的衣服借我穿穿’,语法意义时代性也很明显。如上古汉语名词没有复数‘们’的语法形式,动词就没有‘着,了,过’的语法意义和形式。
5、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 二者是语法成分中 对立 的统一体,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 二者并不都是 一对一 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一对一,但也可能是 一对多和多对一 的关系。 研究语法时必须把两者结合
起来。◆
A:一对一的关系:‘着’只表示‘可持续体’ 。‘过’只表示‘经历体’ 。‘们’只表示名词,人称代词‘多数’等。
B:一对多的关系 :吃→我吃面条、吃是福气( ‘吃’的形态没有变化,但在不同语法位置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C:名词+名词这一形式有四种语法意义:
并列:工人农民。
定中:中国人民。
同位:班主任黎志峰。 ◆
主谓:小王工人。
D:动词+动词这一形式的四种语法意义。
并列:参观访问。
述补:编写下去。
连动:回来学习。
述宾:开展批评。进行比赛 ◆
E:动词+形容词这一形式的四种语法意义。
述补:打扫干净。 ◆
主谓:运动好。
述宾:喜欢安静。
连谓:听见高兴。
F:形容词+形容词的二种语法意义。
并列:聪明伶俐。
主谓:勤奋好。
G:动词+名词的二种语法意义。
述宾:编写教材。
定中:编写价值。进攻水平 ◆
H:形容词+名词的一种语法意义。 ◆
定中:美丽的小岛。
6、辩证唯物论关于 内容与形式 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以及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等观点,对于我们研究语法规律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复习题:
一、下面哪些是述宾关系?( BCE)◆
A:参观访问 B:深入群众 C:进行分析 D:严密监视 E:予以反击
二、分析下面句子中的‘了’ 。
A:你去了之后他才来。→表示动态助词。
B:“你再坐一回吧?” “不,我走了。”→表示语气助词。
C:“他吃了。”“他昨天上午走了。”→动态+语气助词。
三、下列哪些词的“头”是属于“后加成分(后缀) (ACD)
A:木头 B:船头 C:石头 D:看头 E:树头
四、下列哪些词的“子( zi)”是属于“后加成分(后缀) ”(BCD)
A:莲子 B:桌子 C:孙子 D:帽子 E:瓜子
五、下面哪些句子的‘了’ (le)是属于‘了 1 ’的(BDE)
A:小赵的老奶奶早就死了。
B:昨天她又跑了一趟杭州。
C:李建强什么时候辞职了。
D:他看了一会儿躺在病床上的老爹就哭起来。
E:叔叔一年穿破了两双皮鞋。
六、屈折变化: 一个词所发生的形式变化,包括词内和词尾,变化后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例:英语I love(我爱,现在时) I loved(我爱,过去时)。
七、后缀:附加在词根后的构词成分。例:桌子的“子” ,读者的“者”。
八、从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结合起来看,指出下列句中的“了”哪个是“了
1 ”,哪个是“了 2 ”,哪个是“了 1+2 ”?
A:中午他对我说了几句话就回家去了。 (了 1 了 1+2 )
B:不,不行,我得走了,家里还有客人等着我。 (了 1 )
C:你去打电话时他已谈了两个问题了。 (了 1 了 2 )
D:这些书你看完了就尽快送回给我。 (了 1 )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缺乏 狭义 形态,但有一些 广义 形态。◆
汉语缺乏 综合性 语法范畴,但有一些 分析性 语法范畴。
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 不存在 一对一的关系。 ◆
④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 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 一致 的。
⑤汉语 词序 在构成语法关系时具有重要作用。 ◆
⑥虚词也是汉语 句法构造 的重要手段之一。 ◆
以上六点,一,二点是语言类别上有别于印欧语的本质特征,也是产生其他语法特点的总根源。三、四点是汉语句法构造原则上的根本特征。五、六点是汉语造句手段上的特点。 ◆
(一) 要理解缺乏狭义形态的命题,先要弄明白何为形态?
A:形态:◆能够表达语法意义的 词形变化 就是形态。
例如:‘漂亮’进入句子以后,词形会发生变化,成为‘漂漂亮亮’这种形式。
B:狭义形态: 同一词在不同功能上的语法形式的屈折变化,又称构形法形态。
C、汉语缺乏狭义的形态,是指像 构形法 这样表示语法意义的情况不多,缺乏普遍性。
非人称名称不能加‘们’ ,没有普遍性。
人称名称有了表具体数字的数量时不能再加‘们’ 。
要加‘们’表多数的地方,可不用‘们’ 。
D:汉语里有一些广义形态,是指汉语中依然有数量较多的构词法形态和外部形态。
E:有少数词 变调、念轻音、儿化 后会改变词性,这倒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个特色。
变调:背后→背带(名→动) 担→担子(动→名) 和气→和诗(形容→动)
轻声:自然(形容 →副词) 练习(名词→动词) 报告(名→动)
儿化:盖→盖儿(动→名) 画→画儿(动→名) 尖→尖儿(形容→名)
F:形态变化例词:
量词: 村村,家家,户户,天天,年年
动词:说说,谈谈,算算,商量商量,写写,合计合计,试论试论
形容词: 好好,快快,远远儿,高高儿
G、不具名词“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妹妹”等是叠音构词法,不是形态变化,因重叠后不产生任何语法意义。
(二)
1、◆语法范畴:词法内 语法意义 的归类与概括。把具有 同一类语法意义 的现象归纳和概括在一起,就是某一类语法范畴:
a) 用狭义形态即 词形变化 表示的语法范畴,属综合性语法范畴。
b) 用外部形态 所表达的语法范畴,属于分析性语法范畴。
2、语言中常见的语法有“性” “数”“格”“时”“体”“态”“人称”等。汉语里没有 “性”“格”“时”“人称”的语法范畴。◆
“数”汉语只有 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 加“们”表示复数,是用狭义形态来表示。
“体”便是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用外部形态 “着,了,过” 表示。
“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 ,指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用 介词“被” 等表示。
“式”又称语气,也是动词所具有的一种范畴,表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看法。汉语的语气是补助词(语气词)和语调来表示。
复习题:俄语名词词尾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词尾有时,体,人称,数的变化,这些都属于狭义 形态。
复习题:下面的情形属于形态的有( ABC)
A:动词重叠。
B:表复数的“们”
C:附在动词后表体意义的“着,了,过”
D:用来表示性别差异的公母,雌雄,男女。
3、语法范畴总是用 语法形式手段 表示,相同的意义如果用词汇形式来表达,就不是语法意义,也构不成语法范畴。
例:将,昨天买。
用‘将’‘昨天’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用词汇手段即可表示。不构成‘时’的语法范畴。
例:汉语中用‘公,母,男,女’等词汇手段来表示性别差异,这也不是‘性’的语法范畴。 ◆
(三)◆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 不存在一对一 的关系。
1、词类:指的是把词分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类别。
2、句子成分: 指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
3、◆以俄语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俄语:名词——主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
汉语:名词→主宾语,充当定语(哥哥的书) ,充当谓语(今天星期天)
动词→主谓语,充当主宾语(走是对的),充当定语(购买的图书),甚至可以充当状语 (赞成地说)
形容词→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主宾语(高好,矮不好) ,谓语(衣服漂亮),状语(愉快的笑)。◆
(四)汉语中名词没有‘格’的变化,动词没有人称,数的变化,动词充当谓语时不必随着主语而变化。这就使 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汉语 词序 在构成语法关系时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
客人来了→主谓关系(客人,主语)
来客人了→述宾关系(客人,谓语)
万分高兴→状中关系(万分,状语)
高兴万分→述补关系(万分,补语)
漂亮衣服→定中关系(漂亮,定语)
衣服漂亮→主谓关系(漂亮,谓语)
(六) 虚词 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
购买图书(述宾关系)→购买的图书(定中关系)
王明逝世(主谓关系)→王明的逝世(定中关系)
王明科长(同位关系)→王明的科长(定中关系)
小王吃饭(主-述-宾)→小王吃的饭(定中关系)
上街买菜(连动关系)→上街的买菜(主谓关系)
(七)汉语也有其他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汉语有 丰富的量词 。动词连用的格式很多。汉语的主谓词组可以做谓语,构成 主谓谓语句 。例:他个子很高。这个人心眼儿好
汉语构成句义的因素
(一)句子: 由一个语言片段 构成 前后有较大的停顿 有一定的句调。◆
(二)、构成句义的因素
1、成分词(实词)的异同。 2、词语的次序。 3、组合层次。 4、语法的结构关系。5、语义结构关系。 6、句调。◆
(三)详细讨论 ◆
1、成分词的异同:构成句子的成分词不同,句义自然不同。但也有成分词不同但句义基本相同的情况。
例:他吃了饭/他吃过饭 我骑单车去上学 /我骑自行车去上学。
2、词语排列次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会不一样。
例:狗咬人/人咬狗
3、即使成分词和词语排序相同,词语内部组合层次不同,句义也会不一样。
例:他死了父亲才去。 照顾小娟的阿姨
S1:他死了,父亲才去。 S1:照顾小娟的 阿姨。
S2:他死了父亲,才去。 S2:照顾 小娟的阿姨。
4、即使前三个因素都相同,如果词语组合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句义也会不同。
例:S1:出租(定)汽车(中) S2:出租(述)汽车(宾)
出租修饰汽车,可以用 出租支配汽车,可以用
“什么样的汽车”来提问。 “出租什么”来提问。
5、前面四个因素完全相同,但是语义结构意义不同,句义自然也不同。
例:S1:鸡不吃了。
从语义上看,主语‘鸡’既可能是施事(鸡不吃东西了) ,也可能是受事(不吃鸡了) 。
6、句子的语调不同,即使上述五个方面完全一样,句义也会不同。
例:小鱼儿回来了。(陈述,叙述一个事情)
小鱼儿回来了?(疑问,问一个事情)
小鱼儿回来了!(感叹,对一件事情惊讶) ◆
(四)
信息义:言外之意(有一定的语境) 。如:你好!
句义:客观意义
1、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语言的句子是抽象的。
2、句子在末进入交际场合之前,只有意义没有信息,只有进入语境交际场合之后,作为言语句子时才传递信息。
3、由于语言的句子进入交际时变为言语的句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句子本意。二:语境。
因此言语的句子要比语言的句子明确,具体,丰富得多。
复习题:
‘小李搬去了’的歧义是由 语法结构关系 导致的。
关于词的分类问题
(一)语法上讲词的分类,是指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一些类别。
(二)◆词类:是指词在 语法 上的分类,不是指逻辑上的分类。
(三)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是 词与词在组合 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类别。
(四)◆把词归并为某些类别,根据的是词的 语法特征 。具体包括: 词的形态标志,词的句法功能,词的组合能力 。
1、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因此形态标志作用最为有限。
2、汉语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因此依据句法功能的标准往往得出或然的结果。不过这个标准还是很有作用。比如副词和区别词根据句法功能就可以确定。副词是只作状语的词,区别词是只作定语的词。实词是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3、◆词与词的 组合能力 是划分词类的 主要标准 。它的适应性最大,因此也是划分词类最有效的标准。◆
4、意义是词类形成的基础,我们的词类直觉就来自于我们对意义的感知。但是由于意义之间的差异具有模糊性,难以把握,所以不能根据意义来给词分类 ◆
(五)词类系统主要分为 实词和虚词 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分为 体词,谓词,加词 三个分类。
体词再分 名词,数词,量词 。谓词再分 动词,形容词 。加词再分 副词,区别词 。代词 是一个封闭的类,也属于实词。虚词则包括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叹词和拟声词 属于特殊词类。
(六)有少数的词具有 兼类 现象,即同时具有两种语法特征。可以看成是个别与共性的统一。
(七)判别词的词性方法: 直判法,排他法,类比法 。
(八)划分词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类与归类: 在总体分类时,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形态标志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标准。
2、对分类标准的要求: 对内要有开放性(普遍性) :即同类的词统统都可以按此标准收进来。对外要有封闭性(排他性) ,即不同类的词按此标准一个都不适合放进来。
3、大类与小类
4、一般与个别
5、兼类问题(声音意义都有联系)
6、同音同形词问题
7、词类的活用问题
(九)具体讨论
12
1、名词:是体词里最大的类,体词就是经常做主宾语的词。前边被 数量词修饰。
名词的语法特征:
数量 +名词→定中关系。(+ 表示能组合)
不(没)- 名词→状中关系。(— 表示不能组合)
把+名词+动词+了→状中关系。
名词有方位词,常附在其他语言片段的后面,构成方位短语。
2、数词和量词
数词:零,一,二,十,百,千,万,两,半。 数词和量词一般是在一起使用,
量词:个,只,条,次,回,遍,天,日,年。 构成数量结构:一个,二次
3、动词和形容词: 都是谓词,语法特征正好与名词相反。
A、动,形的语法特征:
数量 -动,形→定中关系。
不(没)+ 动,形词→状中关系。
把-动、形词+动词+了→状中关系。
B、动词的例子:杀,写,爱,怕,住,来,死,姓,想念,当作,等于,交际。
C、形容词的例:方,圆,漂亮,美丽,生动,优秀,伟大,雪白,喷香,冰凉。
D、在谓词内部,如何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A: 动词都可以带宾语
b:很-动词→状中关系
c:很+心理动词+名词→述宾关系。
d: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e:很+形容词→状中关系。
f:很-形容词+名词→述宾关系。
4、区别词:只能作 定语 ,不能受 数量 结构的修饰,也不受‘不,很’修饰,否定时用 ‘非’而不用‘不’。
A:语法特征:
数量—区别词→定中关系。
很,不—区别词→状中关系。
名词—区别词→主谓关系。
名词+是+区别词+的→主谓关系。
B:区别词例:金,银,男,女,正,副,公,母,夹,单,雄,雌,远程,立体,彩色,平装,有轨,内在,外在,后起,老牌,中式,重型,中等,初级,首要,万能,专职,亲生,西式,大陆性,海洋性。
5、副词:只能做 状语 。
很,更,都,全,只,不,没,别,未,可,却,十分,非常,更加,
稍微,相继,悄悄,大力,亲自,百般,立刻,刚刚,连忙,偶尔,再三,总共,一概,一共,没有,难道,几乎,究竟,偏偏,忽然,马上
A:语法特征:
形容词+名词→定中关系。
副词-名词→定中关系。
名词+形容词→主谓关系。
名词-副词→主谓关系。
很+形容词→状中关系。
很-副词→状中关系。
形容词+得很→述补关系。
副词-得很→述补关系。
B: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区分:
从+时间名词——介宾结构。
从-时间副词——介宾结构。
时间名词+名词——定中关系。
时间副词-名词——定中关系。
时间名词+是,,——主谓关系。
时间副词-是,,——主谓关系。
6、 代词:也是一个封闭的类,人称和疑问代词比较容易把握,但是‘每,各,其他,另,其余,任何,某’也是代词。
7、介词:在,从,往,向,沿,当,用,以,凭,靠,把,被,由,连,替,因, 为,为了,由于,对于,作为,按照,
介词总是 带上宾语 构成介宾结构,充当修饰语。特别说明一点介宾结构 不能充当述语 。
例:我们给他写文章(给为介词) 这钱给李明(给为动词)
8、连词:主要起连接作用。
和,及,以及,不但,,而且,于是,不论,不管, 以便,以免,除非,并且,而,
而且,或,或者,于是,只有,由于 ,因此,虽然,,但是。
9、助词:的,地,得,着,了,过,所,似的。
10、 语气词:的,了,吗,呢,吧,啊。
11、 叹词:唉,啊,哼,喂,哦。
12、 拟声词:叮当,哗啦啦,轰隆隆
复习题
1、“马上”和“今天”( C )
A:都是时间副词 B :都是时间名词。
C:前者是时间副词,后者为时间名词。
2、“刚才”和“刚”( C )
A:都是时间副词。 B:都是时间名词。
C:前者是时间名词,后者为时间副词。
3:“她忽然看见了一只鸽子”中的“忽然”是( C )
A:形容词 B :名词 C:副词
4、“小刘买的是名牌手包”的“名牌”是( C )
A:形容词 B:名词 C:区别词
5、名词前边可以受 数量词 修饰,不能受 副词 修饰。
6、“马上”是 时间副词 。“现在”是 名词 。“微弱”是 形容词 。“微型”是 区别词 。
7、下面的词各属于什么词类:
碧绿(形容词)中级(区别词)立即(副词)白云(名词)叮当一声(拟声词)
特级(区别词)特殊(形容词)特地(副词)特赦(动词)
关于主语、宾语问题
(一)划分主宾语的标准:
不能以 意义 为标准。
不能单纯以 词序 为标准
主张“把词序与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也行不通。
④◆应当把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结合 起来划分主宾语。 ◆
◆论述题:划分主宾语时应当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道理何在?
答:因为它们两者是语法结构内的对立物。句法结构就是句法形式与句法意义的对立统一体。所谓两者的结合,即从语法本身运动规律,如哪一类与哪一类以何种方式(包括词序,虚词,停顿,重音,层次等)相结合,从而构成为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主谓关系,述宾关系,定中关系等) 。
前者就是句法形式, 后者则是句法意义。 必须指出,这种句法结构上的关系意义与语义上的施事,受事等是不相同的。 它是句法结构中的一种抽象的概括的意义。
例如:主谓关系→不管它是施事,受事或者工具等,位于 句子前半部的被陈述对象 就是 主语 ,后半部用来陈述它的词语就是谓语。谓语中动词是述语,后边为这述语动词所支配,涉及对象就是宾语,这宾语可能是受事,施事,与事,工具,结果等等。可见,只有把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结合起来划分主宾语,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
复习题:
1、主语就是 位于句子前半部的被陈述对象 。
2、宾语就是 谓语动词(述语)后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
3、“桌面上的小说他拿走了一本”的主语是 桌面上的小说 。
4、“今天家里来了一位亲戚。 ”的主语是 家里 。
5、“下午宾馆又走了一批客人”的主语是 宾馆 。
6、“开会时台上坐着主席团。 ”的主语是 台上 。
7、 “她圆圆地划了一个圈儿”的“圈儿”从语义上看是 结果 。
8、“一次大餐她也没有吃过”的类主语和类定语是 大餐,一次 。
(二)◆主,谓,宾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1、◆主语:指位于一个句子的 前半部分 的陈述对象。◆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名词充当。但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从语义上看,施事,受事,工具,方式,结果,时间,方位,目的等都可以充当主语。
2、谓语:往往位于句子的后半部(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用来陈述主语 ◆‘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的。◆一般由动词,形容词,疑问代词或谓词性词组来充当。但在说明年龄,籍贯,职业的句子里,也可以由数量词,名词充当。有时候还可以由主谓词组充当。
3、◆宾语:位于谓语动词(即述语)后边,为谓语动词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从语义上看 受事,施事,与事,工具,结果,目的 等等都可以充当宾语。
4、宾语是对述语来说的,二者是谓语内述宾结构中的对立统一体,处在同一平面上。
5、主语是对谓语来说的,两者是句子的对立统一体,主谓结构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平行现象,谓语部分可以变换成否定形式或反复问的形式。这些平行现象是检验某一句法结构是否属于主谓结构的一种方法。◆
例:小张种花。小张不种花。小张种不种花。小张没种花。
小张种花没用。 小张是不是种花。 小张可能种花。
(三)对主宾语的具体划分
1、表施事的词自然可以成为主语,表 受事 的词同样可置 谓语前 成为句子的陈述对象作主语。
例:他们‖打排球(他们→主语,施事 +谓语,(述语+宾语,受事))
衣服‖洗过了。(衣服→主语,受事 +谓语)
2、表示关联,工具,与事,目的等的词也可以置于谓语前而成为主语。
例:这事儿‖咱们上当了。(这事儿→主语(关联) +谓语)
毛笔‖我写坏了二十多支。(毛笔→主语(工具) +谓语)
小杜‖我也寄了一封信。(小杜→主语(与事) +谓语)
电影票‖他今天中午排到了。(电影票→主语,目的 +谓语)
3、在表状态,描写,存现消失,评议的句子里, 空间词,包括处所名词,方位结构 等,都可以充当主语,如果句子里的陈述对象动词后面有名词的话,都算宾语。
例:屋里‖黑沉沉的。(屋里→主语,处所 +谓语)表示描写。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主语,处所 +谓语<述语+宾语>)表示状态。
树林里‖有两只老虎。(树林里→主语,处所 +谓语<述语+宾语>)表示存在。
家里‖来了两位客人。(家里→主语,处所 +谓语<述语+宾语(施)>)表示出现。
这屋里‖可以住七八人。 [这屋里→主语,处所+谓语<述语+宾语(施)>]表示评议。
4、在表判断,描写,评义,出现,消失的句子里, 时间词 也可以充当主语,动词后常有名词的话,都划为宾语。
例:下午‖是休息时间。(下午→主语,时间 +谓语)判断。
今天‖星期三。(今天→主语,时间) 判断。
昨天‖很冷。(昨天→主语,时间+谓语)描写。
今年‖可能增产。(今年→主语,时间+谓语)评议
早晨‖又死了一个老人。(早晨→主语,时间 +谓语<述语+宾语,施事>)消失
5、一个动词谓语句里, 如果动词前边同时出现了施事, 空间词,时间词的话,首先认定 施事 为主语,没有施事则认定 空间词 为主语,最后才认 时间词 为主语。
6、汉语中有一种特殊格式: 类主语和类定语 。
例:一次城他也没有进过。
从位置上看,“一次城”很像主语,但从结构关系上看,它跟后面的成分不存在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因此,“一次城”被看作是“类主语” ,而‘一次’可称为‘类定语’。
7、汉语中还有倒装句。 例:去了没有,你?
复习题:
1、“我家里昨天又来了两位客人”其中( BDE )
A:“我”是主语。 B:“我家里”是主语。 C :“昨天”是主语。
D:“来”是述语。 E :“客人”是宾语
2、“这个问题他早就发表过不少高见”其中( AB )
A:“这个问题”是主语。 B:“他早就发表过不少高见”是谓语。
C:“不少高见”是宾语 D :“他”是主语。 E :“发表”是述语
3、“你们大院门前蹲着一只石狮子。 ”其中( ABC)
A::“蹲着”是述语。 B:“石狮子”是宾语。
C:你们大院门前是主语,其中“你们” “大院”是定语。
D:“你们”是主语。 E:“大院门前”是状语。
4、“小赵我也寄去了两本新书”其中( BCE )
A:“小赵”是受事。 B“小赵”是与事。 C:“我”是施事。
D:“新书”是工具。 E:“新书”是受事。
5、主语是对 谓语 来说的。它们两者是句子的 对立 统一体。
6、宾语是对 述语 来说的。它们两者是述宾结构的 对立 统一体。
7、“今晚家里又来了两位同学”其中 家里 是主语。
8、“昨天星期六”其中 星期六 是谓语。
9、“校园里鲜花怒放。”其中 校园里 是主语。
10、划分这个句子:伟大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①伟大的、光荣的 ②中国共产党 ③万岁
①定语 ②主语 ③谓语
11、试指出下列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包括述语和宾语。
(一)
1这种布鞋 2我穿破了两双
1主语。 2谓语。但同时是一个主谓词组,可以再分。
1我(主语)2穿(述语)3两双(宾语)
(二)
1班主任刘崇俊 2他早就拜访过了。
1同位词组为主语。 2谓语。是一个主谓词组。
1他(主语) 2拜访(述语)
(三)
1一次讨论会 2她都没有参加。
1类主语。 2谓语。是一个主谓词组。
“一次”类定语。 1她(主语)2参加(述语)
(四)
1今天早上 2虎头山 3又跑出来一只野鹿。
1状语。 2主语。 3谓语。
1跑(述语)2野鹿(宾语)
(五)
1据说 2明天 3又要下雪了。
1独立成分(插入语)2主语。 3谓语
(六)
1你提出的那个问题 2我们研究了两次
1主语。 2谓语。
1我们(主语)2研究(述语)3两次(补语)
(七)
1老叶 2山东人,1老刘 2浙江人。
1主语。 2谓语。
(八)
1屋顶上 2站着一只美丽的小鸟。
1主语。 2谓语。
1站着(述语)2小鸟(宾语)
关于层次分析法及有关问题
(一) ◆扩展:是拉长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简单到复杂。
(二) ◆紧缩:即缩小 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 复杂到简单。
(三) ◆替换:在即定的语境中,一个语法形式可用别一个较简单或较复杂的语法形式进行替换,替换后整个组合的结构和功能不变。
1等量替换是替换形式和被替换形式长度相等。
2不等量替换是指替换形式和被替换形式长度不相等。
3扩展实际上指的是 等量替换和超量替换 ,紧缩实际指的就是差量替换。 ◆
(四) 句法分析的层次性
其内部构造不是一个词挨一个词顺次地发生关系而组成的。而由小到大,由密到疏,有层次地进行组合的,就是说一个词先跟另一个词组成一个较大成分,这个成分再跟其他词或成分再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成分,依此类推,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而成为句子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 本质 属性。
1、◆层次分析法: 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包括词组和句子)的 直接组成 成分 的一种方法。◆
优点: 能鲜明地揭示、反映一个语段内部的组合层次,看出语言的结构不是线性的,是由小到大一层层的组合起来的。 有一惯性○ 3 层次分析法能更细致地描写语法规则,更多更好的说明汉语的语法事实。
局限性: 在某些语法事实面前它无能为力 从大到小层层往下切分,只有分析,没有综合,不易于归纳句型 没有综合、句型不清,对长句子较难于检查出毛病,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
2、◆一个正确的切分,必须同时满足 结构,功能,意义 三方面的要求。 ◆
A:从结构上看,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应成为 结构体,有意义,能自立 。
B:从功能上看,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几个)直接成分应能 相互结合 ,即为语法规则所允许。
C:从意义上看,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相互搭配后构成的意义要跟整个语段(组合)的 原意 相符。
(五)对汉语特殊结构的处理:
A、二分与多分。 B、连动结构。 C、兼语结构。D、双宾语结构。 E、非连续结构。
1、二分与多分: 过去有人把层次分析法叫做二分法,二分是常见现象,比如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定中结构,状中结构等。但这不等于每个语段都只有两个直接成分。
例: 二分:工人和农民。 三分:北京、上海和广州。
2、连动结构:
A、两个动词连续发生的进行二分,比较容易理解。
骑车/运动。2 回家/休息。
B、如果第一个动词前边有修饰语的话,就要注意如何切分。例如:
1 飞快地‖打开门跑出去。
“飞快地”同时修饰“”打开门“跑出去” ,因此切分时应在“飞快地”后边切分。
2紧紧地靠着榕树头‖睡着了。
“紧紧地”只是修饰“榕树头” ,与第二个动作没有关系,因此切分时在“榕树头”后边切分。
C、如果是三个或四个以上动作相连续的结构,主张跟多个词组成的联合结构一样进行多分。
例:上街/买菜/回来/煮饭/吃
3、兼语结构: 前一个动词所支配,涉及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例:叫小孔写
切分:叫小孔/小孔写
4、双宾语结构:一个动词后边带上两个宾语, 前者为间接宾语(与事),后者为直接宾语(受事)。
5、非连续结构
一个语段中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插入另一个跟这两个直接成分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成分,从而使这两个直接成分隔离开来, 这种结构叫“非连续结构” 。插进去的那个成分叫 隔开成分 。
例:A组:他这条裤子我看太宽了。
这种药据说有副作用。
本组的隔开成分就是过去一般语法书说的独立成分,又叫 插说 。
例:B组:扶起老太太来。
说不出一句话来。
本组的隔开成分就是宾语 加插 在趋向补语之间。
切分:这两类非连续结构成分进行切分时,必须先把 隔开成分 移开。
例:我看 他这条裤子太宽了。
独立 主谓
他这条裤子 太宽了。
定中 状中
例:[扶起来老太太 ]述宾 [扶起来]述补
还有一些 宾语 插在述补结构之间的非连续性结构,
例如:
6、同模:是指两个长度相同(即词的数目相同)的语法形式,每次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一一对应,且长度相同。
7、广义同构和狭义同构。
1◆广义同构:两个语法形式其 基本结构相同 。◆即初次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多个)直接成分的功能一一相对应。
三位学生 五本新书 一包黄色外国烟。
8、◆狭义同构:要求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词的排列次序相同,词类一一对应,层次构造也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也同。即要求 功能与层次全面对应 ◆
一条黄色的鱼。 一包上海的烟。 一棵美丽的树。
9、中心词分析法
1把句子的成份分为六个: 主谓宾定状补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份,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份,修饰或限定名词的成份叫定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成分叫状语;动词或者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叫补语。基本句式: 定主状谓补宾补
2这种分析法以 句子 为分析对象,先找出句子的中心成分主语和谓语, 再找出连带成分宾语,补语和附加成份定语和状语,一直分析到词,使词与句子成分直接发生关系,词组在句子中没有了地位。
㈠优点:
简明、易于操作 有利于归纳句型 有利于识别病句
⑵局限性:
最大的毛病,就是 不能鲜明地反映 句法构成内部的组合层次, 而组合层次就是 语法的本质。
析句时找出中心词,中心词之间有时能搭配,有时不能搭配。
分析到单词,词组在句中没有地位,不含语言客观实际。
全面复习层次分析法中所用到的结构类型
1、主谓结构:前半部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的为主语( ===)。后半部用来陈述主语的词语为谓语。(——)
例:小王‖走了。老张‖病了。他们‖打球。明天‖国庆节。老宋‖广东人。
2、述宾结构: 动词(少数形容词) 支配,涉及后边的事物 就构成述宾关系 (—,﹏)(如果是句中,就处在谓语内)
例:打篮球。织毛衣。死了一只狗。洗干净了两件衣服。红着脸。铁青着脸。
例:周昌 ‖ 买了两斤肉。
主语 谓语
买了两斤肉。(述宾结构)
3、述补结构:动词(少数形容词)后面 带上补充说明成分 ,就构成述补关系。(—〈 〉)。这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动量词,介词结构或其他词组。
例:讲 清楚。弄 明白。打 死。救 活。站 起来。走 出去。生于 1983年
—〈〉 —〈〉 —〈〉 —〈〉 —〈〉 —〈〉 ——〈 〉
说得很好。打 得 他头破血流。
—?〈 〉 — ? 〈 〉
4、定中结构:前面部分 修饰限制 后面的名词,故整个词组属体词性成分。 [()—]。
例:八位老师。一本小说。红围 巾。头破血流的惨剧。攀登科学高峰的干劲。
( )—— ()——( )— ( )?—— ( )?——
5、状中结构:前面部分修饰限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故整个词组属于谓词性成分。 ([ ]—)。
例:慢走。小心地挑拣。非常出色。说说笑笑地演戏。大声地骂。对小李说。
[ ]— [ ]—— [ ]—— [ ]?—— [ ] ?— [ ] —
6、联合结构:同性质的列举在一起,各自地位平等,可以是事物,动作的列举,也可以是形容词或词组的列举。(— —)
例:老刘和老陈。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分析问题和写作总结。学习和讨论。
7、同位结构:前后两部分同指一个事物,相互补充,一起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成分。
例:首都北京。工人刘山。班长吴良。母校北大。他们三个人。我们大家。
8、介词结构:由介词跟后边的 名词,代名词或体词性词组 组成,又叫介宾结构。因为介词是从动词 发展而来,一起充当句子中的 状语或补语或定语 ,一般不能充当 主语 。
例:把花(摘回来)(充当“摘回来”的状语) 。
被王主任(拿走了)(充当“拿走了”的状语) 。
关于 这个问题(的结论)(充当“结论”的定语。 )
(写) 在笔记本里。(充当“写”的补语)
9、“的”字结构: 由结构助词“的”附着在各类实词或词组之后组成。实际上等于后面省略了的名词。整个结构经常充当句子的 主语或宾语 。
例:我的。人家的。吃的。住的。他们调查出来的。刚刚买到的。卖白菜的。
10、方位结构: 名词加上一个方位名词组合而成,在句子里经常充当状语,定语,补语,有时也可以充当主语。
例:校园里 一片宁静。桌子上 放着词典。长江以南是水稻产区。
同步复习题
(一)切分下面的语言片段。
(二) 什么叫层次分析法,如何理解语法结构的层次性的?
答: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包括词组和句子)的 直接组成 成分的一种方法。其内部构造不是一个词挨一个词顺次地发生关系而组成的。而是由小到大,由密到疏,有层次地进行组合的。就是说一个词先跟另一个词组成一个较大成分,这个成分再跟其他词或成分再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成分,依此类推,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而成为句子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 本质 属性。
例:初二班的小陈‖最喜欢看彩色电视。
初二+班组成初二班。初二班 +小陈组成初二班的小陈(定中结构)
彩色+电视组成彩色电视(定中结构) ,看+彩色电视组成看彩色电视。 (述宾结构),然后以“喜欢看彩色电视”(述宾),再以“最喜欢看彩色电视” (状中),最后和起来形成最大的主谓结构。
(三)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切分的依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A:从结构上看,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应成为 结构体,有意义,能自立 。
例:三叔‖精致的手提包。(正确切分)
三叔精致的‖手提包。(切分无意义)
B:从功能上看,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几个)直接成分应能 相互结合 ,即为语法规则所允许。
例:他们‖非常重视文明礼貌。 (正确切分)
他们非常重视‖文明礼貌(虽各自成结构体,但不能相互组合,非正确切分)
C:从意义上看,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相互搭配后构成的意义要跟整个语段(组合)的 原意 相符。
例:大红‖绸子(正确切分) 大‖红绸子(非正确切分,意义不同了)
关于句式的变换问题
1、句式指句子构造 上的格式。句子可分为 单句和复句 。单句又可分为 非主谓句和主谓句 。
主谓句又可以分为 主谓句,主述宾句,主主谓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把字句,被动句等基本格式。
2、句式的变换:是指不同句式的 同义 变换。例如:S1→S2,S1←S2
例:我吃完了菜 ? 我把菜吃完了。
格式:N1+V+C+N2 ? N1+把+N2+V+C
S1 S2
3、形成不同格式的同义句由以下因素造成:
1 两种句式的成分词相同。 2 成分词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3必要时,非成分词(语法关系的虚词)可以有所增减。 4两种不同句式表达出来的句义相同或相当。
4、◆变换,常把它看成是一种 语法分析手段 。因此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 依存 关系。变换前后句子的 基本语义结构 维持不变,是一种变换关系得以成立的 必要条件。◆
变换式S1:N1+在+Np+V ? S2:N+V+在+Np
当用“他”代入 N,用“床上”代入 Np,用“睡”代入 V时候:
S1:他在床上睡 ? S2:他睡在床上。
但当用“他”代入 N,用“空中”代入 Np,用“坐”代入 V的时候:
S1:他在空中坐 ? S2:他坐在空中(不能成立)
5、◆句式变换的原则 :一是 同一性 原则。一是 平行性 原则。
(1) ◆同一性原则:指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中相对应的实词或实词性成分, 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 语义关系 必须保持一致 。
A:相对应的成分必须保持一致。在语法 性质和义项 上要具有同一性。
例:抄错了题→题抄错了。(正确) 车错了→错车了(语法和语义上都不同)
B: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中,相对应的成分之间的 语义关系 要保持一致。
例:他在床上躺着→他躺在床上。
“他”都是“躺”的施事。“在床上”都表示“躺”的处所。 ◆
(2) 平行性原则:
1变换前后,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
2每一横行左右两边的句子在 低层次 的语义关系上一致。这点尤为重要。
3所有横行左右两边的句子,高层次的语义关系相同或者差别一致。
例:A:椅上坐着客人→客人坐在椅子里。
↓同 ↓关
B: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
↓构 ↓系
C:头上戴着棉帽→棉帽戴在头上。
在这个矩阵中,横行的句子之间是 变换关联 ,竖行的句子之间是 同构关系 。
D: 小李在马背上跳着→小李跳到马背上。加 D语义不同,不符合平行性原则。
变换式里的平行性原则就是 检验变换实例是否可靠 的一个鉴别标准。
6、◆句式变换的条件限制:
(1)◆语法条件 限制:语法上的某些差别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
例:你把钱还他→你还他钱。
你把书给了我→你给了我书。
“把”字句变换成双宾语句,归纳出变换公式:
N1+把+N2+V+N3→N1+V+N3+N2
当按此变换式填入更多实例时,就会发现有些实例不能成立。
例:我把衣服送给了张大爷→我送给张大爷衣服。
小王把书送给李老师→小王送给李老师书。
2 由此可见变换式的N3是有一定的限制,即必须是 代名词 。但如果把 N2扩展为“数·量·名”结构,则上述变换又成立了。
例:我把一件衣服送给张大爷→我送给张大爷一件衣服。
小王把两本书送给了李老师→小王送给李老师两本书。
3同时,变换式成立还有一个条件是 N2不能是含有 领属定语 的词语,由此可见变换式的成立要受许多语法条件的限制。以下例子皆是不能成立的。
例:我把我的钱还给他→你还给他我的钱。
小王把他的书给了李老师→小王给了李老师他的书。
4 再如根据变换式
Np+V 着 +N→ N+V+在+Np填出如下实例:
例:锅里留着饭→饭留在锅里。 家里坐着客人→客人坐在家里。
如果把N换成“数·量·名” 结构,变换后又不能成立了。
例:锅里留着一碗饭→一碗饭留在锅里。家里坐着一位客人→一位客人坐在家里。
(2)◆语音条件 限制:音节的多少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
例:把汉字简化→简化汉字。把校园绿化→绿化校园。 (可以成立)
把问题简单化→简单化问题。把事情扩大化→扩大化问题。 (不能成立)
变换式“把+N+V+C”的语音条件限制为: V是单音节语素 的,变换可以成立。如果是 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 的,变换则不能成立。
(3) ◆语义条件 限制:语义要保持同一性。 ◆
例:在纸上写字→字写在纸上。 (可成立)
在房间里喝酒→酒喝在房间里。 (不能成立。)
“喝”不是具有 [+附着]语义特征的动词,所以变换不能成立。
7、◆句式变换理论的意义
区别狭义同构
例:他喝完了酒/他喝怕了酒→是狭义同构。
前者补语‘完’是指向宾语‘酒’的。可以变换成‘把’字句:他把酒喝完了。后者补语‘怕’却是指向主语‘他’的。就不能变换成“他把酒喝怕了” 。可见通过句式变换就可以把狭义同构分为两种不同的类。
分化歧义句 ◆
例:赞扬小李的老师。
A:述宾结构:赞扬 /小李的老师。可变换:小李的老师被赞扬。
B:偏正结构:赞扬小李的 /老师。此结构则不能如上变换。
深化语法研究 ◆
例:变换式:“在+Np+V→V+在+Np”当中,发现动词可分为 V1、V2、V3 三大类。
V1(表静态):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在+Np”既可附加于前,又可附加于后。 例:坐,站,住,躺,贴,粘,刊登。对变换式是可逆的自由变换。
V2(表动态):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在+Np”当中只能附加于前,不能附加于后。 例:笑,喊,叫,说,唱,读,哭,骂。
V3(表位移):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虽可以附加于后, 但与V1不具有同一性,变换常项“在”表示“到”的意义。 例:流、爬、走,跳,推,迁移。
复习题:
1、“把案情复杂化了”不能变换为“复杂化了案情”受的是 语义条件限制 。
2、“水在沟里流着”不能变换为“水流在沟里”是因为 违反了同一性的原则 。
3、“在房间里喝酒”不能变换为“酒喝在房间里”受的是 语义条件限制 。
4、“他把衣服还给老王”不能变换成“他还给老王衣服”是因为 语法条件限制 。
5、下列变换实例能成立的有( ACE )
A:老李在桥边站着→老李站在桥边。
B:在餐厅吃花生米→花生米吃在餐厅。
C:在手巾上绣茶花→茶花绣在手巾上。
D:他把我的背心送给二叔→他送给二叔我的背心。
E:小邓把稀饭煮糊了→小邓煮糊了稀饭。
6、下列句式变换实例不能成立的有: ( BCE )
A:老刘把拐杖送给我→老刘送给我拐杖。
B:小胡把画册送给王主任→小胡送给王主任画册。
C:在锅里捞骨头→骨头捞到锅里。
D:油画在墙上挂着→油画挂在墙上。
E:在银行里取钱→钱取在银行里。
7、通过句式变换可以把一般动词分为 V1[+附着]、V2[+动态]、V3[+位移] 三小类,下面哪些句子的动词属于 V1的形态( A,B,D )
A:文章刊登在杂志上。 B:对联贴在大门两边。 C:污水流在河里。
D:窗帘绣着鲜花。 E:在课室里唱歌。
8、下面哪些句子的动词是属于 V3类的形态(ACD)
A:他从学校搬迁到了海景花园。 B:门背挂着两件花衣裳。
C:泥石流流到了村边。 D:小叶从二楼跳到一楼。 E:衣服穿在身上。
8、分析题:下列变换式能否成立,如不能,原因是什么?
A:在盆里捞肉片→肉片捞在盆里。 (×语义条件限制。)
B:你把我的小说还给他→你还给她我的小说。 (×语法条件限制。)
C:小陈把一件棉衣送给老奶奶→小陈送给老奶奶一件棉衣。 (√)
D:他把牛奶煮热了→他煮热了牛奶。 (×语音条件限制。)
E:在房间里唱粤曲→粤曲唱在房间里。 (×语义条件限制。)
F:人丢了→丢人了。(×违反同一性原则。)
9、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把下面八个句子归纳成两组,并从语义关系的角度说明两组句式的区别。
(1)小王吃饱了饭。 (2)太阳晒干了衣服。
(3)老刘踢破了足球。 (4)妹妹吃怕了肥肉。
(5)主任穿惯了西装。 (6)师傅修好了闹钟。
(7)小芳洗干净了布鞋。 (8)二叔喝醉了米酒。
第一组:(1)小王吃饱了饭。 (4)妹妹吃怕了肥肉。
(5)主任穿惯了西装。 (8)二叔喝醉了米酒。
第一组的语义关系中,述语后面的补语“饱,怕,惯,醉”所指向的都是前面的主语“小王饱、妹妹怕”,这些句子无法变换为“把,被”字句。
第二组:(2)太阳晒干了衣服。(3)老刘踢破了足球。
(6)师傅修好了闹钟。(7)小芳洗干净了布鞋。
第二组的语义当中,述语后面的补语是指向后面的宾语的。可以用“把,被”字句变换:太阳把衣服晒干了、师傅把闹钟修好了、足球被老刘踢破了。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一) 什么是语义结构?
就是从语义角度出发看组成句子时, 事物与动作之间或谓词成分与名词成分 之间所构成的语义属性。跟语法结构一样包含 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
例: 结构方式 结构关系
打人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对象
写信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受事
来了客人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施事
吃食堂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处所
写钢笔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工具
躲土匪 动作行为+事物 动作行为+原因
(二) 语义结构的类别: 与谓词相关的 项。与句式相关的 语义类别 。句子成分的 语义指向。
(1)与谓词相关的项。
1 项的概念:与谓词相关联的名词性 成分叫做 谓词的项 。或称 论元/主目 。
2 ◆项的种类:句子中与谓词相关联的项,与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的人把它叫做‘格’,不同格的存在,就把项分出了不同的类别。
名解:语义格 ——句子中与谓词相关联的项,组合后往往产生一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就是语义格。
施事格: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状态的主体。 (老叶走了。)
受事格:动作行为的对象。 (我把他打了。)
与事格: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老李送他一幅画。)
结果格: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你又挖了一个坑。)
工具格: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你吃大碗,我吃小碗 。)
方位格:动作行为所发生的处所、位置。 (这房门朝南)
时间格: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 (昨天下了雨)
目的格:动作行为所发生的目的。 (他弟弟今年考大学 。)
方式格: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方式。 (他会游蛙泳。)
原因格:动作行为所发生的原因。 (小陈躲过了一场车祸 。)
内容格:动作行为活动的内容。 (我写的是《新人新事》。)
来源格:动作行为发生的来源。 (老大源在晒太阳 。)
材料格: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 (墙上涂了一层油漆。)
致使格:动作行为所使动的对象。 (你要系紧鞋带 。)
价值格:动作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她用只鸡蛋换了一勺盐。)
条件格: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 (有你的支持,我决心办下去。)
伴随格:动作行为发生的伴随对象。 (小王跟你上学。)
关联格:动作行为发生的关联对象。 (对于这个问题,他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
3根据项或格给谓词分类
◆与谓词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三个格 施事格,受事格(包括结果格) ,与事格 。根据谓词与这三个格发生关系的情况,可以把谓词分为 零向谓词,单向谓词,双向谓词,三向谓词。
零向谓词:指不能与施事格组合的谓词,语法上往往是无主句。
例:下雨了。立秋了。刮风了。
单向谓词:指要与施事格组合,但不与受事格,与事格组合的谓词。
例:李明睡了。刘华休息。小明走了。散步,游泳,死,劳动,开幕。
双向谓词:指可以与施事格、受事格组合,但不与与事格组合的谓词。
例:他们安装机器。李明杀鸡。我们吃东西。打,爱,拥护,研究,姓,修理。
④三向谓词:指与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三者同时组合的谓词。 ◆
例:我给小明一件衣服。“借,赠,介绍,租,让,问,欠,通知”等。 ◆
(2)与句式相关的语义类别: 静态义和动态义 。
◆A、静态义:表示 人或事物 所处的一种状态。
结果静态义:表示 动作行为发生后 产生的一种结果。
例:饭煮糊了。
瓶子打破了。
存在静态义:指 人或事物存在 的状态,往往用存在句来表示。
例:墙上有许多花衣裳。
山上净是石头。
屋子里有人。
习性静态义: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在 数量,性质,形状 等方面的习性,通常用 形容词来表示。
例:这种玫瑰花很好,很多。
这一类言辞是相当诱人的。
④关系静态义: 表示 事物 之间的关系,而不表示动作行为。
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一关系)
李明是老师。(类属关系)
上海比广州大(比较关系)
一间房子住七个人。(倚变关系)
B、 动态义:表示 动作行为进行 的情况。
意志动态义和非意志动态义。
意志动态义:指句子的动作行为是 施事主体自主 发出的。
例:他正写着信。
小刘正在编着一本教材。
非意志动态义: 指句子的动作行为非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
例:小张醒了。河水结冰了。
位移动态义和非位移动态义。
位移动态义: 核心动词有【+位移】语义特征,同时有表 源点与终点 的名词项。
例:他离开了 中大(位移动词+源点)
学校迁到珠海。(位移动词+终点)
他从广州来到深圳。(源点+位移动词+终点)
非位移动态义:是由 不具【+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如,穿、坐、看、写等)同时 不具 源点、终点名词项的句式构成的。
例:小孩站在门口。
现实动态义和非现实动态义: 从句子表达的语义内容 是否实现 的角度来看的。
例:我知道小明考上了大学。 (现实动态义)
我希望小明考上大学。(非现实动态义) ◆
(三)◆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 主要讨论 补语,状语,定语 的语义指向问题。
补语的语义指向: 从语法关系上看, 是谓语中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补成分, 但是也有其他的情况出现:
A:前指主语,在语义上与 主语 发生联系。
B:后指宾语,补语在语义上与 宾语 发生联系。
C:前指介宾:在语义上与前面的 介词宾语 发生联系。
D :指向未出现的 施事 :
E:主宾共指:在语义上与 主语和宾语 同时发生联系。
F:与介宾和宾语同时发生关系:在语义上与前面的介词宾语和宾语发生联系。
G:指向整个“主+述+宾”结构。
例:他们踢完了球。 他们踢球+完
状语的语义指向: 从语法关系上看, 是在谓词性成分前边修饰这些谓词成分的, 跟它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发生关系。除此还有其他情况:
A:前指主语,状语在语义上与前面的主语发生联系。
例:全村的人都夸他是个好青年。 (总括副词‘是’总括前面的主语)
老宋死心踏地地跟他走了。 (老宋+死心踏地)
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混乱中度过的。 (几乎→指向前面主语的时间)
B:顺向后指主语或宾语:
例:就他乱起哄。(范畴副词‘就在’语义是限定‘他’ )
她圆圆地划了一个圈。(圆圆的+一个圈)
他整整地迟到了两小时。 (整整+两小时)
定语的语义指向:从语法关系上看,是在中心语前边修饰这些成分的。 但也存在如下的情况:
A:直接后指中心名词。定语在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一致,都与中心语发生联系。
例:我买了一本很厚的书。 很厚的+书
牛皮鞋找到了。 牛皮+鞋
B:间接后指中心名词。
例: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满+酒——酒+满。
C:直接后指量词。
例:他买了一大碗汤。 大+碗
D:指向前后整个成分短语。
例:这里有一长排椅子。 长+一排椅子→→ 一排椅子+长
E:指向整个述宾结构。
例:走了一大段冤枉路。 冤枉+走了一大段路——走了一大段路 +冤枉
(四)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的关系
语义对语法结构的决定性:语义是内容,句法是形式。
A:语义决定着句型和句式。
B:语义容量的多少,决定句式的长短与单,复句的组合。
C:语义内容的逻辑程序决定着句式组织的变化手段。
语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A:同一种句法可以表现多种语义内容。
B:同一种语义成分又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C:同一句义,可以用多种句法形式来表达。
D:同个句子,可以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句义。
E:同一种语法成份可以有不同的语法指策。
F:必须指出的是,还有一种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相互矛盾的情况。
只有把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把语法研究推向深入。
(五)内容决定形式
语义决定着句型或句式
语义容量多少,决定句式的长短与单、 复句的组合。语义的容量多少跟句子结构的长短成正比例。
语义内容的逻辑程序决定着句式组织的变化手段。 如,主语相同时可以承前或蒙后省略; 主语不同时也可以承前宾、前状或前定而省略。
(六)语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句式结构要为语义内容服务, 但这不等于说句法结构只能消极地反映语义内容, 适应语义内容。相反,语法结构在服务于语义内容的同时又反作用于语义内容,可以对语义起一种强制性的作用。
句法结构不仅对某一位置的语义有强制性作用,有些甚至还可以通过某一格式产生一些附加意义,使同一个词在语义上产生许多细微的差别。
复习题:
1、“马上就要下雨了”是( C)
A:位移动态义 B:意志动态义 C:非意志动态义。
2、“她从上海调到了广州”的句义属于( A)
A:位移动态义 B:习性静态义 C:结果静态义
3、“袜子穿破了”的句义属于( B)
A:非现实动态义 B:结果静态义 C:习性静态义
4、“你陪叔叔走走”中的“陪叔叔”属于( A)
A:伴随格 B:受事格 C:目的格
5、“他把新衣服送给了小张”的句义是(BC)
A:非现实动态义 B:位移动态义
C:意志动态义 D:非意志动态义
6、“他答错了三道题”中的补语“错”的语义指向是同时(AB)
A:前指主语 B:后指宾语
C:指向未出现的施事 D:指向余下的“主—述-宾”
7、“我预祝小李考上大学”具有(ABC)
A:非现实动态义 B:非位移动态义
C:意志动态义 D:非意志动态义 E:现实动态义
8、“叶子人树上掉了下来”具有(BDE)
A:非现实动态义 B:位移动态义
C:意志动态义 D:非意志动态义 E:现实动态义
9、下面的动词属于双向动词的是(AE)
A:写 B:叫 C:租 D:走 E:打量
10、下面句子存在着关联格词语的是( ACE)
A:这事,我没有意见。 B:在他的支持下,我办了一个工厂。
C: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 D:小王入团的事,他非常关心。
E:关于小王入团的事,他心里有个结。
11、“用井水煮汤、用砂锅煮汤、用温火煮汤” ,“用”后的名词分别是( ACE)
A:材料格 B:来源格 C:工具格 D:条件格 E:方式格
12、“赵主任退休后从广州搬到了番禺”属于 位移动态义,其中“广州”为源点, “番禺”为 终点。
13、从与谓词发生语义关系的角度上看, “椅子砸坏了”中的“椅子”属于 受事格。“我赠给你一只金戒指”中的“你”属于 与事 格,“金戒指”属于 受事 格。
关于歧义句问题
1、◆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 两种或多种理解 ,即它含的意义不止一个,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 歧义句 ,也叫多义句。 ◆
2、歧义句的类型
◆ 层次组合不同 造成的歧义句,列式为 V+N1+的+N2
例:劝说小明的老师。
感谢刘山的师傅。
教训小李的哥哥。
产生歧义的原因: V先与N1组合然后修饰 N2是一个意思。 N1和N2先组合再与 V组合则是另一个意思。
列式:数量词 + N1+的+ N2。
例:三个报社的记者。
三个大学的学生。
◆ 语法关系不同 造成的歧义句, V1+V2+N 例:需要进口机器。
◆ 语义关系不同 造成的歧义句, N+不+V。例:李华不请了。
3、对语义结构歧义的表层形式特点是什么?
因语义结构关系 (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方位、时间等)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句
与其它因素而产生的歧义句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类句子结构里面都存在一个 “多语义词语” ◆
例:反对的是小王。(小王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从例子可以看出,所谓多语义,指的不是这个词的词汇意义是多义,而是指这个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关系义。
4、语义结构歧义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形成语义结构歧义的主要因素 句式,句式中关键的动词,句式中关键的名词 。
1句式:句子的格式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连叶主任(N)都辞了。
连老郭(N)都打了。
连营长(N)都批评了。
格式概括:连+N+都+V+了。这些抽象的句式提供了一个位置 N,在这个位置上出现的名词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下面的情况也是这样:
例:反对的是团支书。
批评的是张经理。
看的是病人。
格式概括:V T +的+是+N。这个抽象句式提供了一个位置 N,这个位置出现的名词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2句式当中关键的动词。 歧义产生与否与句式当中关键的动词有关。当名词不变,改变例句中的动词,就发现句子没有歧义了。
例:连叶主任都吃了。
连老郭都买了。
连营长都搬了。
发明的是团支书。
批发的是张经理。
买的是病人。
3句式当中关键的名词。 保持动词不变,改变名词,也没有歧义了。
例:连工作都辞了。
连瓶子都打了。
连穿着都批评了。
反对的是战争。
批评的是不良现象。
看的是电影。
5、如何分化歧义句? 歧义句往往是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才能存在的。当它进入某一具体语言环境,就不存在歧义了。如果是孤立状态,可以把它们分化成两个同形同构但语义不同的单义句式。通过句式的分化以及句式的变换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歧义分化清楚。
复习题
1、“他死了父亲才去”“他们十人一组”“批评小吴的大姐” 都是因为 组合层次不同 造成了歧义。
2、“打得我满头大汗”“这个人谁都不认识”“女子理发店”都是因为 语义结构关系 造成了歧义。
3、“看了半个月的报纸”中的多语义词语是 半个月 。
4、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有歧义,哪些没有歧义,如果有歧义,试指出产生歧义的原因?
A:何主任要复印资料。(有。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B:鸡不吃了。(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C:茶不喝了。(无)
D:他看了一个月的报。(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
E:我想批评小王的老师。 (有。层次组合不同造成的歧义)
F:反对的是王小三。(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G:叔叔告诉我一件事。(无)
H:她在沙发上绣花。(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I:妹妹做姐姐的工作。(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J:几个报社的记者。(有。层次组合不同造成的歧义)
K:连主任都骂了。(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
5、写作语法学论文的步骤一般说来分为 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 如何分析,归类和提炼观点,如何写作 。
6、 在分析,归类和提炼观点时,分类标准要 统一 ,观点要 前后一 致,自圆其说 。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福建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上一篇:福建自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近更新
- 福建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知识... 06-25
- 福建自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知识点押题资料 06-25
- 福建自考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6-25
- 福建自考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 06-25
- 福建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押题资料 06-25
- 福建自考00540外国文学史知识点押题资料 06-25
- 福建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 06-25
- 福建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 06-25
- 福建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06-25
福建自考
- 厦门自学考试毕业生可以参加考研及考... 12-23
- 福州自考文凭是否得到国家承认? 12-19
- 宁德自考命题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12-16
- 龙岩自学考试命题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12-13
- 南平自考考籍是什么? 12-12
- 漳州自考如何选报合适的专业? 12-11
- 三明自学考试专业的课程是怎样构成的? 12-09
- 莆田自学考试什么人能参加? 12-06
- 泉州自考考试分数不及格怎么办? 12-05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